潘沁,博士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现为省级重点学科“马克思主义理论”、校级科技创新团队“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”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。围绕科技哲学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、西方思想家著作汉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共发表论文20多篇,其中在《哲学动态》《理论学刊》《系统科学学报》《湖北大学学报》《兰州学刊》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10余篇;独著专著2本,合著5本;主持各项课题十多项,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“马克思资本生产批判的启示:科学发展需处理好资本、科学技术与生活质量的辩证关系”、教育部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”等项目;2021年主持的“《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》编成史”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。
喜欢看书、喜欢做学术,除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,还擅长英语、很懂心理学、逻辑学等;被员工评价为“最严格的老师”,却又让员工感受为“最温暖的老师”;热心公益事业,奔走于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7年。这是怎样的一位“宝藏”老师,让我们一起走进3044永利集团教师潘沁。
好学之师:“接触新东西脑袋才不会生锈”
大学学习英语专业,硕士、博士阶段学习哲学的潘沁,除了主攻马克思主义理论外,还广泛涉猎英语、心理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自然科学发展史等相关专业的知识,并在科研课题上体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。在她看来,有广度才有深度,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是相通的,做科研就是要打通不同学科间的壁垒。
因为爱人常年在外地工作,潘沁需要独自一人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。她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大段集中的时间太少,每天只有孩子睡着后的一个半小时是属于她的黄金科研时间。她就日复一日的靠着这点时间,坚持读书、看文献、写文章、申报课题,一点点积累、不断进步。
“我喜欢看书、喜欢做学术,接触新东西脑袋才不会生锈。”潘沁说道。浏览学术网站、参与学术会议、与知名学者保持学术书信来往、与同行交流都是潘沁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。每当读到一本新书,接触到一个新观点,她都会感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;而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新的东西补充到她的头脑,她就觉得很失落。对潘沁而言,每天保持学习的状态已经融入到她的骨子里,就如同每天要吃饭一样自然。
除了自己坚持学习外,潘沁也要求员工不断拓展学习。多年指导研究生做论文的经历让她发现员工存在一个共性问题——逻辑性不强。“员工必须加强逻辑思维训练”潘沁意识到这一点后就立马行动起来。她利用自己的资源,学期中安排员工前往公司经管学院、华中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旁听逻辑学课程,寒暑假则要求员工借助网课、书籍坚持学习,她还建了一个研究生群,就员工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困惑进行答疑解惑。参与学习的员工表示,经过潘老师“补课”收获很大。
“希望你们出国后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。”在中英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潘沁寄语员工。由于中英班员工有两年要出国学习,潘沁在教学上另辟蹊径,她不仅要求员工读英文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,她本人也会用英汉双语教学的方式授课。这无疑增加了自己的备课工作量,但她仍然乐此不疲。她说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英语水平,还能让员工学会讲“中国故事”,自己也能在此过程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。
马克思说:“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,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,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。”潘沁一直以来的坚持没有白费,喜获2021年国家社科项目立项是对她努力的最好回报。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种习惯,必将一路披荆斩棘,不断攀登科研新的高峰。
严格之师:“相信员工以后定会理解我的”
吴同学是潘沁2015级的一名研究生,2018年3月初,距离网上提交论文只有近一个月的时间,潘沁发现先前跟吴同学约定的论文撰写、修改工作没有进展,员工甚至还表达了延迟毕业的想法。潘沁预感到这种状况是要不得的,她给吴同学做思想工作,要求他辞去兼职工作,全身心投入到做论文中,并针对接下来论文的写作思路、写作进度、需要阅读的文献资料等作了更详尽的安排。
为确保员工能落实下去,潘沁像督促自己的孩子一样,要求吴同学把每天看文献撰写论文内容发给她看,她再用微信进行指导提修改意见。在20多天的时间里,潘沁每天除了上课,就是陪着员工加班加点的写论文改论文,到3月底终于勉强把论文提交了出去。对此潘沁仍不是很满意,她要求员工继续修改直到5月份答辩前夕,改到她觉得“像个样子了”。
顺利通过毕业答辩的吴同学原本以为大功告成了,可潘沁要求他针对答辩老师提的问题修改后再拿给她看,并要求格式规范、没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等细节问题。用她的话说:“没有完全改到位,还是不能上交”。不得已,吴同学只能再次检查修改,最终他的论文比别人晚两天,赶在学校最后的截止时间才上交。对此,吴同学有些不理解,私下里跟其他老师埋怨:“别的老师都没有潘老师严,潘老师太严了。”
2020年,吴同学的论文被抽送省里检查。接到抽检通知时潘沁惊讶又庆幸,因为日常的严格把关,最终吴同学的论文抽检顺利过关。
当被问到是否担心员工因不理解给她不好的评价时,潘沁爽朗地笑着说道:“发现有问题不改我心里过不去,可能与自己曾受严格教育的经历有关吧。”顿了顿,她又补充说:“我相信员工以后定会理解我的。”事实上,吴同学毕业后成为了武汉一所高校的辅导员,因为表现优秀又被调到了公司党政办公室,2020年因参加武汉抗疫被多家媒体报道,并被工作单位评为“优秀党员”。毕业后他终于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,并在过年时曾两次专程看望潘老师以表感谢。
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潘沁用最朴素的情怀、最真挚的期盼、最直接的示范践行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大爱,把好“严”关口,用心用力教育引领员工、在培养员工成长成才的路上走得格外坚定。
仁爱之师:“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得帮一把”
当得知2017级的徐同学常感自卑时,潘沁多次叫他到家里吃饭,跟他谈心做心理疏导,还带他去做志愿服务,希望他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感;了解到他经济贫困,潘沁时常给予经济上的帮助,最多的时候一次性资助了2000元,连她自己也记不清总共资助了多少,包括平时的一些学习资料潘沁都特意买一份送给他。最初徐同学不好意思接受老师的帮助,潘沁说:“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,特别能体会到经济拮据的苦,在我求学的过程中也受到过老师的资助,这让我倍感温暖。”在潘沁的帮助下,徐同学渐渐自信了起来,在校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,还多次参与帮扶弱势群体志愿服务活动,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,获“优秀毕业生”荣誉称号。“就像多了个孩子一样,能帮一点是一点。”潘沁回想起这件事时说道。
2014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潘沁接触到了自闭症儿童这一群体,亲眼目睹了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苦难和无助。心系这一群体的潘沁借助于公司动科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,成立了“星希望”志愿服务团队,发起了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项目。每周四下午志愿者们都会前往“康乐家”与“蜗牛家园”等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机构,辅助他们进行各项练习,致力于提高他们的语言、交流、行动、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,截至目前累计服务自闭症儿童3840余人次,该团队在2020年获评“本禹志愿服务队”。
2020年武汉因疫情封城,当得知一位没有工作、还带着10岁智力较低男孩的单亲妈妈生活物资缺乏、生活异常困难时,潘沁连忙微信转给她500元钱,让她先度过眼前难关。武汉解封之后,潘沁又用快递给她家邮寄了老家的大米。
每年的“99公益日”募捐活动潘沁都会参加,她还积极向教育局、人大代表提建议,呼吁社会能对这一群体有更多的帮助。除此以外,潘沁还利用自己做科研的专长,研究自闭症儿童教育,并多次申报了相关研究课题,“虽然之前的课题没被批准立项,但是我没有放弃,今年我又换了个角度申报,希望能获批”潘沁说。
7年的时间里,潘沁一直坚持通过微信群跟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保持沟通,给家长做心理疏导,提供一些教育方法。周末和暑假,潘沁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做帮扶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活动,给他们读绘本,教他们表演,陪他们午睡。在一次活动结束后,一个19岁的男孩深情地说:“潘老师,我以后会想念你的。”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深深触动着潘老师的心弦,也激励着她坚持做下去。
“我心比较软,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得帮一把,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成长。我帮助了别人,别人在看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时,便会尽力把爱心传递出去,这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。”潘沁分享道。
冰心说:“有了爱,便有了一切,有了爱,才有教育的先机。”潘沁朴素的情怀里承载着许多感人的故事。她没有豪言壮语,却用细腻真心扛起师者担当,彰显人间大爱,所到之处满是沁人芬芳。